基于用戶反饋引導用戶,而不是讓用戶引導產品。
谷歌:設計用戶想要的內容
蘋果:設計他們認為用戶想要的內容
兩種設計理念,一種傾向于從用戶身上獲得反饋、一種是引導用戶
谷歌本身用戶基數就極為龐大,傾向于從用戶身上獲得反饋,這有助于幫助谷歌開發多樣性的產品組合,并對用戶產生持續的影響力。
在喬布斯時代,蘋果通常比用戶更了解用戶
比用戶更了解用戶的前提也是基于大量的用戶研究,洞察用戶、理解用戶,從而真正的引導用戶。
在第一代“iPhone”發布的時候,曾經有人抱怨手機屏幕太小,打字很不方便。對此,喬布斯回應稱“你的手指會慢慢適應的。”
這就是蘋果的“引導力。”
而這種引導力,是基于你比用戶更了解用戶。知道他們想要什么,不想要什么。
你的需求是來源于用戶,還是來源于你對用戶的理解?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變成用戶,用用戶的方式去思考,才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。
產品經理的最佳形態是自己本身即是用戶,這也是為什么會要求大多數產品經理具備同理心。
洞察人性,以己推人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你是否遇到過這種場景
兩種情況
要么老板比你更了解用戶;
要么老板就是秦始皇再世,中央集權制,一切都聽我的。
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遇到這種場景,如果老板是屬于后者,那你可能連可用性測試都省了去,反正最后都逃不掉一個結果。
重要的是做好備案記錄,防止最后成為背鍋俠。
作為產品經理,你應該是最了解用戶的那個人,或者是最了解業務的那個人,因為你是最了解產品的那個人。
去了解用戶,光靠空想是不行的,得真刀真槍的去接近他們,深度訪談、問卷調研、意見反饋、回復發帖、走進場景、觀察用戶行為、分析用戶數據等。
無論是何種方法,希望以下幾點對你在用戶調研的時候有幫助。
-
明確的調研目的
-
清晰的目標用戶
-
真實的環境場景
-
可控的用戶體驗
-
反向的用戶思維
明確的調研目的
先問自己兩個問題:想通過此次調研解決什么樣的問題;是否一定需要通過用戶調研來解決;
然后梳理當前的調研目的,且調研目的一定是顆粒度可細化的存在。
比如說,某電商平臺女性用戶下單轉化率較低,調研其在平臺的購買路徑,分析用戶在下單決策過程中的關注點和支付節點用戶流失的原因。
而不是類似于這種:對某地區用戶使用產品的情況調研。
背景明確,目的明確,是開展工作的第一步。
清晰的目標用戶
基于背景、目的而挑選出來的目標用戶。當你面對不同的用戶的時候,你需要切換不同的身份、角度。
諸如電商平臺女性用戶,也可分為90 后、95 后、已婚、未婚、白領、藍領、亦或者是管理層精英,下單時在商場、寫字樓、還是居民區,喜歡讀書、泡吧、還是健身,消費頻次、客單價如何等。
清晰的目標用戶會讓你的用戶調研事半功倍。
Google Buzz(社交及通信工具)在問世前,曾做過近兩萬人的用戶測試,但這些人大部分來自于Google 自家的員工,測試中他們對Buzz 很多功能都表示肯定,使用起來也非常流暢。但當產品真正的推向市場后,卻意外的收到了實際用戶的抱怨。
所以,在進行用戶調研時,我們需要清晰的目標用戶。
真實的環境場景
環境分為線上和線下,場景是出于一個需求動機而形成的。
不同研究用戶場景,對應著不同的方法。
比如在進行調研時,你會去核實調研對象是否是目標用戶,會統計她的購買記錄、下單頻次、客單價、停留時長、瀏覽類型等。
其次了解對方打開APP的環境,產生需求動機的場景。
-
魏某某(WHO)、周五下班后(WHEN)、在商場購物中心(WHERE)、買了化妝品和衣服(DO)、周五商場里人特別多,比較擁擠(HOW),這就是線下的環境場景。 -
魏某某(WHO)、晚上10點后(WHEN)、打開了XX APP進入到了美妝列表頁和服飾列表頁(WHERE)、選中了喜歡的物品未下單/選中了喜歡的物品并下單(DO),開著電視,正躺在沙發上用wifi刷著短視頻(HOW),這就是線上的環境場景。
不同的是一個是在商場購物中心,一個是在 XX APP。
產生的需求動機是因為辛苦一周的工作后,通過買買買而期望獲得心情的愉悅,還是在刷短視頻時被視頻內容刺激?都對應著不同的場景。
真實的環境場景可以幫助調研者更貼近用戶,理解各種用戶群的使用場景和需求。
可控的用戶體驗
實時把控調研過程中的用戶體驗,從內容把控到場景把控。
-
盡量別問態度和意見,多問具體情況,讓用戶描述事情 -
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采集用戶真實想法 -
注重細節,往往細節會成為決定因素 -
盡可能的模擬真實的環境場景,并對整個過程實時可控 -
做好預演,并進行總結和調整 -
避免引導用戶 -
對用戶的解決方案保持懷疑 -
多聽、多記、少說、少問
有時,用戶告訴你的需求,和用戶真實的需求可能是天差地別。
做好用戶調研,其實就是更加貼近用戶,了解用戶,站在用戶的方式去思考。
反向的用戶思維
從問題進行反向思考,如果你是用戶,為什么這么做,可不可以不這么做,這么做對你有什么影響,不這么做對你有什么影響。
從結果進行反向思考,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是什么?是否和預期存在偏差,產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?
如果你是用戶,你會怎么選擇?與真實用戶的區別在哪?產生區別的原因是什么?
反向的用戶思維,更多是基于用戶本身進行逆推,了解為什么這么做,可不可以不這么做,這么做的原因,不這么做的原因,并逐步拆解問題。
三、
總結
以上內容,并沒有闡述用戶調研的方法,在我看來,如果你想去做用戶調研,可以基于此在網上搜到各種各樣的方法。
不同的方法可能適用不同的人、適用不同的場景。
我希望能夠基于此,表達自己對用戶調研的看法 — 基于用戶反饋引導用戶,而不是讓用戶引導產品。
0條評論 添加新討論